南天大學慈悲系列對話 探討宗教交流與融和

為促進宗教間的交流與凝聚社區的互動,佛光山南天大學安排的「跨宗教視角下的仁慈與慈悲」的系列對話,7月16日邀請南天大學校友Philip Bewley,以其博士生論文,朝著「關係本體論」(Relational Ontology)方向,以主題「超越他者化:佛教與基督宗教關係視角下的對話」(Beyond Othering: Buddhist and Christian Relational Perspective in Dialogue),探討宇宙間萬物是相互依存、共生共榮的概念;南天大學人間佛教中心主任覺瑋法師、John Dupchue神父及社區大眾等42位上線參加。
 
圖片
 
 Philip Bewley是南天大學的校友,目前是墨爾本神學大學天主教神學院的博士候選人,長期以來對跨信仰交流抱持濃厚興趣,其學術工作橫跨不同宗教傳統,如研究佛教與基督教對話交集處的比較神學等。
 
 Philip Bewley將越南禪宗大師一行禪師與帕加蒙的希臘東正教大主教John Zizioulas作為關係本體論的比較與分析對象,分析這兩位思想家如何挑戰「他者化」(othering)和「他異性」(otherness)的概念,從而探討「互相依存」(interbeing)的理念,認為宇宙間的萬物是相互連結,沒有任何事物能獨立存在,佛教與基督教的觀點是共同指出,「我」與「他」的深層連結,如何能促使我們採取更具同情心的行動,幫助我們克服分裂,並鼓勵一種更開放和包容的生活方式。
 

 一行禪師所提出的相互依存是建立在大乘佛教教義,特別是由一世紀佛教哲學家龍樹菩薩所闡述的思想,以「緣起」為一切法皆依因緣條件而生,互相依存而起;「空性」是一切法皆依因緣而生,因此皆無自性、無獨立存在的本質;一行禪師強調互相依存和正念修行能夠凝聚社區的聯繫力,推動社區和諧。

 
 John Zizioulas大主教的關係本體論則認為,人格是在相異中合一,在合一中保有相異,人類是按「三位一體」的形象所造,上帝的一體本質與三個位格之間的共融是同時存在的,因此,他異性離不開關係而存在。
為加強認識相互存在的理念,Philip Bewley進一步用量子物理學 (Quantum Physics)分析,一個粒子的變化會立即影響另一個粒子的變化,粒子雖然各自獨立,卻又密不可分地連結在一起。
 

Philip Bewley透過比較分析,強調佛教主張「存在」是相互依存,基督教認為「存在」是處於關係之中;因此,基督教的關係本體論對佛教起到平衡作用,關係性與特殊性並非對立,而是和諧共存、相互成就;佛教為具體實踐其關係本體論而設計的正念修行,為基督宗教中的關係神學提供了一種具體實踐的修道方式。

 
最後,Philip Bewley希望藉由對話,提供宗教傳統之間本體論的一些修正建議,帶來倫理上的轉化,消融自主自我之虛構及修復他者化所造成的裂痕,從而加強宗教間的互融互和,同中求異,異中求同。
 
 覺瑋法師感謝Philip Bewley的對話,讓大家透過多個角度來分析、重構及反思宗教間的交流與人際關係的互動,希望大家一起努力,改變自己,改變社會,進而推動世界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