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法相會英文講座 佛教與科技前行

 
佛光山西方寺3月29日舉辦「與法相會」英文線上講座 (Thank Buddha It’s Friday, TBIF),禮請佛光山澳洲南天大學人間佛教中心主任覺瑋法師連線,主講「佛教與科技前行」 (Buddhism in a Technologically Advancing World),實體及線上來自澳洲、北美各地近40位聽眾,探討如何以正念善用科技,發菩提心共創「慈悲法界」(MettāVerses) 利益大眾。
 
圖片
 
講座以提問及互動的方式進行,擁有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碩士學位的覺瑋法師,請大眾思索,每天花了多少時間在掃描電子屏幕及社群媒體,對於身心、人際關係,尤其對專注力有何影響,眾人回應身心俱疲、專注力下降卻又難以自拔。覺瑋法師接著解釋「注意力經濟」(Attention Economy) 一詞,意即社群媒體利用計算機演算法,依照使用者的興趣偏好等數據,源源不斷地餵養為其量身打造的資訊與商品,獲得收益,使用者上癮之餘,卻又有「我才是控制者」之假象。
 
「注意力 (Attention) 及正念 (Mindfulness) 格外重要」,覺瑋法師指出,瞬息萬變的科技時代並不全然只有負面的影響,只要能以佛門義理「無常、互依共存、無我、緣起性空」覺察、反省科技與自身的關係,便能做出正確的選擇。
 
圖片
 
覺瑋法師鼓勵聽眾選擇將注意力安住於慈悲喜捨「四無量心」,也就是「Buddhist-Inspired Attention Ecology受佛教啟發的注意力生態學」,此與以慈悲、智慧利益眾生的大乘佛教宗旨相符 (A Mahāyāna-Inspired Attention Ecology) ,進而發出以「利他」為本的菩提心 (Bodhicitta), 將科技用於弘揚佛法,利益身邊的人及社區大眾 (Community of Practice),共創「慈悲法界」,必能為社會帶來正面的影響。
 
覺瑋法師表示,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將「慈悲」定義為全然的無私、真心關懷及互助,「慈悲法界」在現今充斥暴力、歧視的網路世界是一劑良藥,與大眾共勉。
 

擁有工商管理碩士學位的聽眾Peter Meluso表示獲益良多,他注意到覺瑋法師也有工商管理碩士學位,便請問如何將菩提心運用在以金錢為導向、一切向錢看的行銷業,覺瑋法師回答,行銷業為有需求的人提供所需,故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但重點在於持戒,秉持良心及中道而為,以「循環經濟」(The Circular Economy)為行銷原則 ,除了自身獲利也能照顧大眾的福祉,Peter Meluso連連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