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佛教研討會 探討通往慈悲未來的道路

 

「人間佛教研討會:慈悲的未來」,11月10日邁進第2天線上會議,第7場線上對話,邀請來自不同領域及背景的與談人,包括佛光山南天大學人間佛教中心主任覺瑋法師、臥龍崗大學副教授Tam Ha、原住民多媒體藝術家Bernard Kelly Edwards、上座部佛教的法師Bhante Dhammika及金剛乘佛教的Venerable Thubten Chokyi,共同探討「通往慈悲未來的道路」(Pathways to Compassionate Futures)。

 
圖片
 

覺瑋法師以主題「慈心法界︰建設關愛的社區」(MettāVerses: Building Communities of Kindness),說明Mettā代表慈愛、Verses代表多元或社區;覺瑋法師進一步指出,目前在策劃及籌備一個項目,希望建立一個以MettāVerses為主題及讓全球分享的網站,積極傳播佛教的慈悲及關愛;該網站希望能夠在明年11月份啟動,計有資源分享、資訊庫、招募義工等訊息,更歡迎其他機構團體分享真實感動的故事,透過網站來凝聚社區團結,促進家庭與社區和諧,建立社區彼此間的友誼及互助互愛,共建一個慈悲關愛的社區。

 
圖片
 

Tam Ha副教授以主題「我們的學生、我們的未來」、Bernard Kelly Edwards藝術家分享視頻「讓火繼續燃燒吧」、Bhante Dhammika探討「什麼是慈悲」、Venerable Thubten Chokyi探討「建設慈悲的社會」等。

 
圖片
 

5位與談人均一致認為,在目前世界動盪、氣候變遷、社會不平等、無家可歸等當代爭議性議題,全球更需要「慈悲」來解決問題;亦與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常說的「什麼也可以沒有,但不能沒有慈悲」的理念是同出一轍。

 

為加深大家認識慈悲的重要,研討會開放線上提發問題,與會大眾踴躍提問,如「藝術如何提升慈悲?」、「機構如何用慈悲定義來進行裁員?」及「在協助青少年過程中,如何在關心和督促中取得平衡?」

 

與談人均耐心詳細回答,包括「大自然無情說法,要耐心聆聽」、「慈悲沒有分別心及憎恨心,危機亦能轉變為機會」及「以關懷、愛心先取得信任」。

 

主辦單位接著邀請覺瑋法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東南亞主任、臥龍崗大學名譽教授暨南天大學人間佛教中心顧問Emeritus Professor Stephen Hill及南澳大學社會學與性別研究榮譽教授Suzanne Franzway,暢談如何應用出版的新書「Cultivating Compassion – Going Beyond Crisis」,落實在日常生活上修持慈悲。

 

3位與談人分別闡釋,新書的緣起,是結集2021年「第八屆人間佛教座談會」發表的文章,分享如何用「慈悲」來面對全球帶來的危機,並以真實感動故事,說明如何將「慈悲」具體落實在日常生活;透過文章內容,發揮出最佳的自己,關愛自己,將愛傳遞給家人,並將慈悲擴展到整個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