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大學心理系學生赴澳洲發表研究 兼任南天寺義工實踐人間佛教

 
由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 UNSW)主辦的「2025年澳洲實驗心理學暨亞太視覺研究聯合國際學術會議」(The Australasian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Conference and Asia Pacific Conference on Vision Joint Meeting 2025, EPC & APCV Joint Meeting 2025),於6月17至20日在雪梨盛大舉行。大會吸引來自亞太地區3千餘位心理學與視覺研究領域學者、學生齊聚一堂,進行跨國交流與學術對話。
 
圖片
 
佛光大學心理學系學生鄭嘉欣、蘇苡禎、廖婉婷、邱佳宜、周芸禎,在系主任周蔚倫老師指導下,以團隊研究「探討不同性別對於臉部遮擋效果的情緒識別能力正確率及反應速率」(Gender Differences in the Ability to Recognize Basic Emotions in Masked Faces),除了在校內成果展屢次獲獎,並在2024年臺灣心理學會年會進行口頭發表,更成功投稿EPC & APCV Joint Meeting 2025參與壁報發表,深入探討口罩遮蔽對情緒辨識所造成的影響,引發現場與會者熱烈討論。其中,鄭嘉欣、廖婉婷與周芸禎三位同學代表團隊親赴會場,和與會者以英語進行討論與積極交流。
 
圖片
 
本研究透過AI生成之人臉圖像,模擬配戴與未配戴口罩情境,測量受試者在不同情緒類型下的識別準確率與反應時間。結果發現,快樂和厭惡情緒受口罩影響,而女性在辨識悲傷情緒上優於男生。另外,女性的臉孔相較於男性卻更難辨識,尤其是悲傷,厭惡,快樂等情緒的辨識。研究成果不僅呼應後疫情時代人際溝通所面臨的挑戰,更展現心理學在實務應用與公共溝通層面的深遠意義。
 
圖片
 
學術之餘,團隊中成員周芸禎亦前往位於澳洲臥龍崗之佛光山道場-南天寺短期掛單,在法師指導下擔任文宣組義工,協助拍攝、Reels剪輯及新聞撰寫,實地投入弘法利生的文化工作,實踐「人間佛教、行住坐臥皆修行」的精神。佛光山澳紐總住持滿可法師於會晤中勉勵青年學子,唯有走出舒適圈,深入社會與人群,方能以佛法智慧服務眾生,成就內在生命的厚度與寬度。
 
圖片
 
此次澳洲之行,學生們在學術殿堂中展現研究能力,在道場修持中充實心靈內涵,是一趟結合理性思維與信仰實踐的身心旅程。鄭嘉欣同學分享:「此次的學術研討會讓我對於視覺的議題有更多了解,很開心可以把課堂的成果帶到國際的研討會上。同時,我們也收穫很多建議及鼓勵,感謝默默付出的團隊成員和蔚倫老師的協助!讓我們有機會跨出臺灣,把研究帶到一個盛大的國際舞臺。」
 
圖片
 
廖婉婷同學也分享:「這是我第一次到國外參加學術研討會,看見各國學生、發表人在知覺心理學領域上努力與成果,讓我擁有了不同以往的收穫,並且想在未來持續地精進自己。」,而藉此難得的機會,在南天寺擔任義工的周芸禎同學則表示:「此次國際間的交流以及實際進入道場體驗晨鐘暮鼓的震撼,同時是陶冶心靈的一大享受,更是自我挑戰的好機會。」
 
圖片
 
佛光大學學生從研究到修行、從知識到慈悲,佛光青年勇敢跨越疆界、突破自我,以實際行動落實「三好」、「四給」,在知識與信仰的交會處,開展出一條通往世界與內心的光明道路。
 
圖片
 
圖片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