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之旅安頓身心 南天寺三日禪為東西方學員注入正念

佛光山南天寺11月14至16日舉辦「三日禪修營」,吸引41位來自各界的專業人士、醫療從業者、大學生及退休人士踴躍參與。活動旨在協助現代人於繁忙生活中重新找回身心平衡,透過禪修實踐,體悟佛法智慧在日常中的妙用。
 
圖片
 
活動內容豐富多元,涵蓋禪坐、經行、太極、茶禪、佛學講座及深度討論回饋等環節,讓參與者體會「生活即禪」的核心精神,感受佛法不僅是理念,更能在行住坐臥中落實。
 
圖片
 
在佛學義理探討方面,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副院長妙光法師以《星雲大師說心經》為藍本,為學員剖析生命的實相。妙光法師深入淺出地闡釋,人生在世難免經歷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及五陰熾盛等「八苦」。然而,佛教的智慧並非消極避世,而是透徹了解苦的本質與根源,運用修行的力量轉化煩惱,最終達到解脫與自在。
 
圖片
 
南天寺妙友法師以「生活禪與生命(Living Chan and Life)」為題,帶領學員探索幸福的本質。法師透過「八識田」圖解,剖析煩惱往往源於內心的執著與僵化,並釐清短暫的「垃圾快樂(Junk happiness)」與恆久的「核心幸福(Core happiness)」之別。妙友法師勉勵大眾將佛法落實於行住坐臥,透過「八正道」的實踐轉化思維,在無常中學習退一步觀照全局,做自己命運的主人,體證「生活的品質在於你是否熱愛生命」的真諦。
 
圖片
 
理論與實修的結合,讓參與者深受啟發,紛紛表示獲益良多。退休教師 Irene Pickarp 與南天寺結緣甚深,曾擔任特別宗教教育(SRE)教師多年。她感念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創建這座真正符合澳洲民眾需求的道場,讓無數人從中受益。她形容寺院如同平靜的避風港,讓自己在退休後仍能透過禪修重整生活步調,以更豁達的態度應對人生下半場。
 
圖片
 
對於長期處於高壓工作環境的退休記者 Peter Hand 而言,寺院的寧靜與過往職場的喧囂形成強烈對比。他分享道,禪修與佛法修行幫助他清理紛亂思緒,學會放鬆及擴展生命的廣度。他高度肯定南天寺已成為 Illawarra 地區不可或缺的精神地標,為社區注入祥和力量。
 
圖片
 
64歲的整體關係諮商師Jackie Garvin從靈性、心理、身體和情緒四個層面協助他人。初次參加禪修營的她,深深認同佛教慈悲與和平理念,這些價值觀與她的心靈產生強烈共鳴。她特別欣賞道場真誠互敬的氛圍,感受到生命在64歲時才真正開始,發願持續回到南天寺深入學習佛法。
 
圖片
 
年輕世代同樣在禪修中找到安定的力量。25歲的職能治療系學生 Marjan Bonyadi 形容這是一次充滿能量的體驗,她彷彿開啟與「大地之母」的對話,這種深層的連結為她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平靜與清明。19歲臥龍崗大學學生John Broughton同時也是南天寺義工。他堅信禪修是現代青年的良藥,在繁重課業與獨立生活的挑戰中,禪修成為他穩定身心的力量泉源。
 
圖片
 
視障者Anna Reid與導盲犬Kelly多年來持續參訪南天寺。她指出禪修對緩解焦慮、憂鬱或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具有顯著效果。透過三日禪修持,Anna體會到身心狀態的明顯改善,充分印證佛教禪修對現代人心理健康的積極作用。
 
圖片
 
圖片